最近刚学到Linux,不清楚工作模式,麻烦各位打算解释一下raid0、raid1、raid5三种工作模式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一、Raid 0:一块硬盘或者以上就可做raid0
优势:数据读取写入最快,最大优势提高硬盘容量,比如3块80G的硬盘做raid0 可用总容量为240G。速度是一样。
缺点:无冗余能力,一块硬盘损坏,数据全无。
建议:做raid0 可以提供更好的容量以及性能,推荐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使用。
二、Raid 1:至少2快硬盘可做raid1
优势:镜像,数据安全强,2快硬盘做raid一块正常运行,另外一块镜像备份数据,保障数据的安全。一块坏了,另外一块硬盘也有完整的数据,保障运行。
缺点:性能提示不明显,做raid1之后硬盘使用率为50%.
建议:对数据安全性比较看着,性能没有太高要求的人使用。
三、Raid5:至少需要3块硬盘做raid5
优势:以上优势,raid5兼顾。任意N-1快硬盘都有完整的数据。
缺点:只允许单盘故障,一盘出现故障得尽快处理。有盘坏情况下,raid5 IO/CPU性能狂跌,此时性能烂到无以复加。
建议:盘不多,对数据安全性和性能提示都有要求,raid5是个不错选择,鉴于出问题的性能,盘多可考虑riad10
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 RAID 结构。RAID 0 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 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 RAID 1 可以提高读取性能。 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简单来说就是:镜象结构,类似于备份模式,一个数据被复制到两块硬盘上。
RAID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它的奇偶校验码存在于所有磁盘上,任何一个硬盘损坏,都可以根据其它硬盘上的校验位来重建损坏的数据。支持一块盘掉线后仍然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