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记忆系统之谜,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儿》是我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记忆系统工作原理的假说,希望能找到有兴趣并有能力的朋友帮我完善或否定这个假说。下列任务中完成任意一个即可获得悬赏奖金:
哇!大家热情很高涨,我开了一个免费专栏:【老王的脑科学谬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随时来辩!
我会陆续将大家的回答以及辩论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录入专栏。也希望信心满满辩论之前先看一下和您类似的观点是否已经得到解决,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为了降低获得赏金的难度,我继续追加任务(我还会不断追加任务直到有人拿到奖金为止),依然是完成任意一个即可获得悬赏赏金,由于500元是CSDN悬赏的上限,我还会以打赏的形式再给予额外500元(悬赏金+打赏金共计1000元):
注意:先把信息检索速度和信息传输速度搞清楚啊,不要像下面某位答主一样逻辑混乱长篇大论耽误大家时间哈
昨晚重量级神秘嘉宾,集智慧、颜值与身材于一身的CSDN副总裁@SoftwareTeacher 邹欣先生(欢迎大家百度了解一下邹先生哈)亲临问题现场吃瓜,并打赏了部分网友,在此老王深表感谢。我想这件事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我在【老王的脑科学谬论】专栏中更新了一篇文章《坚信人类记忆是以大分子物质存储的朋友们请看过来》,这两天打算写一篇关于“以大分子物质存储记忆”的说法为何在其猜想提出以后就基本没了下文的文章,敬请期待。
我在【老王的脑科学谬论】专栏中更新了一篇文章《从进化论的角度聊一聊大分子编码说和老王谬论》,自认为写得还不错,欢迎大家批评指正,顺便看看我脑洞大不大。
另外请大家看一下下面我和网友:ak01_10的对话,这是从计算机模式识别角度提出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感谢这位朋友。
更新了一篇《《我做了一个手术实验:从胼胝体切开术和额叶前部脑白质切断术聊一聊大分子编码说和老王谬论》》,我了CSDN为了求证,老王也是拼了,做了两个违背人伦的开颅实验,请以后别说我不做实验了哈!
希望大家本着公平、严谨的态度给与回答,不要抬杠。本人是现役高校教师、CSDN的认证博客专家并拥有3万+的粉丝,我会遵守承诺对于符合要求的回答予以采纳。特别邀请 @SoftwareTeacher 先生作为荣誉监督。感谢!
说实话,真的很高兴能看到有人提出这种问题。我先说说你的这篇文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吧。
(PS:以下所有关于“透明隔区域存在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组织结构”均被简写成结构。)
首先,在我看来,你的这个猜想是很有逻辑性且有理有据的。不过在对于光的滤镜的这个现象的分析的时候,你忽略了一个点:既然你使用了光的折射,那么就说明“人类长期记忆的物理载体是光”这句话是遵从物理规律的。光是一个波,它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匀速前进。那么的话,你将如何在透明隔里面使光形成回路(不然光就从脑子里出去了)。其次,光在引力场中传播路径发生偏转。那么如果我拿着一个磁力足够强的磁铁,我就可以更改你的记忆读取了。你的记忆读取的时候会发生偏差。而目前看来,这种情况没有出现。
然后,基因学上,你的这个本身就不现实。我不是想说记忆有关的什么大分子之类的,因为你本身在猜想的时候就表述了与他们无关。我想说的是,你没有考虑与结构基因有关的问题。如果给予结构功能的等位基因出现了突变,导致了结构的功能无法实现。那么按照你的理论,就是有一部分人会先天性无法回忆。目前是没有出现这种人的。所以无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昨晚阅读了CSDN副总裁@SoftwareTeacher 邹老师推荐的一本由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撰写的《追寻记忆的痕迹》(京东电子版售价20元),建议大家阅读一下。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对于记忆(信息)检索的研究完全是空白的。我分析这是由于该领域基础理论建立的时候计算机的理论还非常没有存在感。老先生们认为海量的神经元可以解决记忆的存储量的问题;神经元的电信号传导又可以解决速度的问题。那么就万事俱备了!于是乎他们才会草率地猜测:记忆就是通过大分子的蛋白编码存储在神经元上的。试想一下无论是蛋白还是其它复杂的大分子物质编码一个信息,那么无论它是二维结构还是三维结构,都必然是极其复杂的。如何检索啊?更别提速度、强化、联系这些更复杂的问题了。
想象一下,如果是通过大分子物质编码存储的记忆,那么检索的时候,是检索器跑到一个个神经元上去解码检索?还是神经元大分子物质传递到检索器上去解码检索?这特么有一点可能性么?更特么别提什么神经学依据了!我可以继续叠加很多神经元编码说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当您带着迷之自信来反驳我的假说却又失败而归的时候,我希望您能够反思一下主流观点是不是真的那么稳!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在CSDN这个计算机社区提出这个假说的必要性。
我来凑个数吧,神经网络就是对人类大脑运作方式的模拟。GRU LSTM 就是对长程记忆方式的模拟。
光电信号,都是一些网络的参数权值。
建议王老师看看,他们的实现方式,优化你的理论。
我看到你这篇研究我很感兴趣,我说一些我的看法,我感觉人的记忆,不是由大脑进行记忆,是由大脑进行存储,首先说人类本来也是属于动物,我们每天都在身上的所有地方的细胞都在死亡更新换代,唯独只有大脑的细胞没有更新,可以说一个月后,你身上所有的细胞水分都不是你一个月前的你,只有你的大脑没有改变,为啥说习惯养成等等都是有周期的,就是细胞的养成,举例:每天进行早起的人坚持一段时间,自然就会起床这就是生物的细胞记忆传输给大脑,大脑进行存储,
接下来说大脑为啥,对有一些东西记忆特别牢固,还有对有一些记忆忘得很快,因为我感觉就是新鲜感,第一次等等,还有热爱,可以说有的一些事情第一次发生时候 你的大脑会记忆一下但是这件事看他的重要程度,举例:一个人朋友借了我一万块钱,他说10天后还钱,我在第九天时候可能会想到这个事情进行一下加上记忆,但是这个事情不绝对,只是举一个例子,就是人对某一些特定的事情会进行加强记忆,有的东西加强记忆多了,他就记住了。因为在我看来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这个世界上啥叫好啥又叫坏,我们只不过是动物罢了,都是我们这群动物去定义的好坏,所以说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对好的事情记得也会特别牢固,坏的也是,这就是大脑的本质也就是脑细胞存储的本质。
我最近就在研究一个编程问题,因为他确是非常困扰我将近一个星期了没有啥进展每天都是一点微乎其微的进步,但是进步的喜悦还是很高兴,但是一直没有攻克也是很苦恼 但是我对这件事,在我攻克那天后没准半年就忘记了,也没准记一辈子,这就看以后我会不会重复记忆,重复这个事情,或者是在生活中的某个点又让我想起这个事情我就会记的特别牢固。所以说记忆也在于你的复习与回想。
总之还是一点就是我们本事动物,只是对那些东西感兴趣。
这就是我的观点,😁有对有不对多多谅解
场景,不可能原汁原味保存。
你说的场景,是包含了海量的特征的。事实上,你的意识系统没有注意到的特征,压根不会形成记忆。比如精神恍惚时,眼睛看到的所有内容,大脑是没有记录到的。又比如,非常专注玩游戏,有一只猫在电脑旁走来走去,自己压根不知道。这时,大脑只意识到游戏的内容,形成了游戏记忆。
又比如,你说到的张三的问题。你之前没有跟张三聊过天,好像也没关注他,但别人问起时,自己好像又能回忆起来。所以你觉得大脑把所有特征都记录下来了。假设,那天地上掉了一百块,就在你面前,你的眼睛光线是可以看到的,但你在思考人生,没有意识到钱的存在。几天后,问你地上有没有钱,你肯定说没有。而且,你真的是绞尽脑汁都想不起地上有钱的场景。因为,你的记忆里压根没有这个场景。
你说的滤镜,又何曾不是一种编码,将特征编码成了特定波长的光。光与特征间有映射关系,因此又由光找回特征。
但我认为这个不成立。
比如,apple,人脑在识别到apple时,其实还识别到了a,识别了p,这些字母,以及它们的顺序。而且识别了apple这个整体,匹配到了这个单词的拓扑结构。apple对应的也未必是苹果这个词,还有电脑,商标,红苹果,牛顿……一大堆图像被联想到。识别过程就像一颗石头扔进湖里,荡起层层波纹。大脑其实在那点时间里做了相当多的东西。
“狗和铃铛”的实验
铃声的问题,其实也可以说成唤狗声。主人唤狗,狗来了,主人拿出食物喂它。这种场景其实跟巴浦洛夫实验类似。同不同意?
唤完狗,再喂狗,事物和声音并不是同时出现。
唤狗的声音,铃声,又或者文字识别,其实都是类似的识别过程。都是一系列的特征,而不是很简单的几个特征。声音有时音调高一些,拖得长一些,铃声有时放得大一些。手写体识别,文字每次写的都不一样。但都能被检测出来。
你可以审视自己的大脑,看看它是怎么识别一个文字的。假设面前有一个千米高的海报,写了一个我字。你抬头看,眼睛拍摄到的第一张图片里,肯定不是整张海报,只是一部分海报。这时大脑就识别到眼睛拍摄的部分,预测下一次要拍摄的范围。然后眼睛开始调整广角,又看一次,这次可能依然没有看完整张海报,需要继续调整。所以你眨眨眼,继续看。
可见,识别一张海报,其实是很多步骤的。不细致探究,你还会以为只是眨眼的功夫,一匹配就有结果了。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6177871/article/details/122823768?spm=1001.2014.3001.5502
大家有些提出的问题是可以在我的猜想中获得答案的。大家可以看看我的猜想,它是跟老王的猜想完全不冲突,而且有些地方还是有点类似的
空想没有物理证据的佐证,终究还是空想。大脑的研究需要从物理层、记忆层、神经层、思维层等方面有自然科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神经网络等作为支撑,要用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而不是空想和伪证。毕竟科学不是科幻,也不是创造学说。大胆假设还需小心求证。
我又带着 “迷之自信” 和亿分之一点 “谦虚” 回来了,我想请教一下:您是怎么解释嗅觉记忆与触觉记忆的?以及您对这两种记忆的记忆回路的解释(比如从鼻子到大脑的某某某些部分,从手到大脑的某某某些部分)?您能再详细描述下您的理论中丘脑的作用吗?(我仔细读了文章,可是文章里只是略有提及,并未详细描述,故此才问)
开发游戏的老王 @开发游戏的老王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6177871/article/details/122823768?spm=1001.2014.3001.5502
我的猜想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记忆和磁场有关系,故宫里就有例子,打雷下雨,古代的一些画面和声音都能复现。
我想问一下,为啥有的人记忆力那么好,有的人记忆力却很差,但是记忆力这种东西又可以通过后天强化锻炼,类似于加装显卡内存条?有的人失忆了却又能一下子找回或者找回部分,就感觉记忆会有备份一样,而且健忘症和老年痴呆症,可以理解为硬件老化导致记忆储存部分丢失嘛
没细看题主的关于人类记忆系统工作原理的假说,但觉得题主的假说太扯了,根本站不住脚。不过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不能给出比较权威的反驳。我就用谷歌搜索引擎检索了一下关于记忆方面的文章,发现下面这个网站上的文章对人类记忆的形成、存储、检索、以及不同年龄段与记忆的关系等等都给出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至少在我看来比题主的假说要靠谱的多。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上去看看。
网址:https://qbi.uq.edu.au/brain-basics/memory/how-are-memories-formed
点击网站右边链接可以进入各个小节
下面就摘录一些原文的观点,我翻译得不一定准确,具体的大家可以看原文:
记忆就是对经验和知识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记忆分显示记忆和隐式记忆。显示记忆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回想起来的记忆,比如你知道蜘蛛有八条腿,你认识你的朋友和同学。而隐式记忆则是指无意识的记忆,比如你知道怎么走路,怎么说话。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那么他/她就不能够交流,也不能识别危险,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
记忆分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是指大脑能记住信息很长时间甚至持续一生。短期记忆是指大脑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几秒)记住少量信息。长期记忆又分显示记忆和隐式记忆(定义如上)。显示记忆还可以再细分为情景式记忆和语义式记忆。情景式记忆是指所经历过的事(比如去哪里度假),而语义式记忆是指抽象的知识和事实(比如数学公式、历史知识)。
一个人大脑大约有900亿个神经元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对不同的感官和认知有不同的反应。神经元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突触(Synapse)。随着神经元什么时候被激活和激活的频率,这些连接可以增强或减弱。被激活的连接趋于增强,而没有被使用过的连接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弱最终消失。
当一组神经元被激活记忆就出现了,不同的神经元群体代表着不同的记忆。比如当你想象你的猫、你的房子、或你五岁的生日蛋糕时,你的大脑不同神经元群体就被激活。增强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突触就使得特定模式的神经元活动更容易发生,反之就不容易发生。
另外记忆也会随着经历和时间而改变的。比如一个人五岁的时候听到"房子"这个词,他想象的可能是一副画着房子的画,而他五十岁的时候听到"房子"这个词,他想象的却可能是自己的家。这是因为他的大脑里因"房子"这个词所刺激神经元群体已发生改变。
大脑中的海马体(hippocampus)至关重要,起到了记忆索引的作用。当大脑里特定区域内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和以前形成的神经元群体类似(记忆),那么它就触发海马体里的索引,使与之相关的其他神经元群体(记忆)也相应的被激活,达到检索的目录。你可以想象海马体是一个中央枢纽,它把所有不同区域的记忆连接起来。
打个比方,你遇到一个不认识的英文单词,这时你的大脑对它是完全没有记忆的。你通过不断重复来记住这个单词,就可以在大脑里形成以下记忆(神经元群体):单词的拼写(通过眼睛视觉感官形成记忆)、单词的发音(通过耳朵听觉形成的记忆)、单词的含义(语义式记忆)等等。这些记忆是存储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不过它们都在海马体内建立了连接。当你下次看到这个单词,就激活了这个单词的视觉记忆,再经过海马体索引,也相应地激活了单词发音和含义的记忆。同样的道理,当你听到这个单词,也可以经过海马体找到单词拼写和含义的记忆。
原文还讲了记忆与年龄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记得婴儿时的事和物,我就不一一翻译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下。
我觉得我只能偶尔想起过去的某一件事,如果是专门去想的话,可能我要想回忆什么事都不知道
假设不是人脑在记忆,而是人的灵魂
我现在闭上眼睛,回想脑海里的记忆,发现不管是画面、声音都是虚化的,感觉这些就是我想象的。
我感觉记忆像一段文字信息,就像看小说时,你会根据看到的文字来幻想你自己认为的场景。而你的记忆就是根据你认为的规则来存储的。
比如你回忆太阳,自热而然就会想象出你以前看到的太阳场景或想象的太阳样子。
首先给出我的观点:你的文章有问题。
————————————————————
首先,第一个错误:你的文章中说‘2.记忆的检索为什么如此之快?’ :
神经元电脉冲的速度大约在100m/s左右。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如电刺激)时,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时增加20倍,同时K+的流出量也增加9倍,所以神经冲动是伴随着Na+大量流入和K+的大量流出而发生的。更不用说人脑里面数十亿个神经的运作效果了!【1】。这个速度让你产生了光速的错觉。
——————————————
其次,第二个错误:你在文章中说:为何胼胝体是左右脑神经元的聚集地:
胼胝体的作用是连接左右脑。如果没有胼胝体(也就是说左右脑的神经没有汇聚在这里),那样(就以人类来举例)左右脑无法连接导致左右身体不协调(相当于半身截瘫或半身不遂)——因为胼胝体对于两半球间的协调活动有重要作用【2】
————————————
再者,第三个错误:你说:胼胝体透明隔区域存在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组织结构。
透明隔腔在婴儿时期最大。透明隔在足月分娩时97%后方已闭合——为什么?且只有少数人直至成年期仍存在透明隔腔。所以说,有些(意思是大于50%的)人根本就没有透明隔腔,那为什么他们也是可以记忆的?照你的理论,那这个世界上就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xx(不文明)。【3】
————————————
再再者,第四个错误:你说在密不见光的大脑最深处竟然保留着一个对光敏感像眼睛一样的器官——松果体:
人们已经证明,人的松果体细胞无感光功能,不能出现从光感细胞演变为内分泌细胞的几种过渡类型,如有纤毛的原始分泌细型光感细胞、中间型光感-内分泌细胞、完全内分泌细胞。(个人再说一句:笛卡尔还认为动物是机器动物呢!毫不关心动物的疼痛与死亡。【4】【5】)
——————————————————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5%9E%E7%BB%8F%E4%BC%A0%E5%AF%BC/6415658?fr=aladdin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BC%E8%83%9D%E4%BD%93/894222?fr=aladdin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F%E6%98%8E%E9%9A%94%E8%85%94/3056232?fr=aladdin%ra=link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9B%E5%8D%A1%E5%B0%94/85475?fr=aladdin#5_6
5: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3950
这些证明你的理论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悬浮理论。
你的文章总体表述是记忆的载体和成像都是依靠光,这很容易提出反驳,比如盲人,看不到光,但是可以通过盲文的学习,得到知识,从而记忆。记忆的形成是和细胞的信息交换和激素的调控有关。
问得太高深了,有点脱离了程序员的研究范围。感觉你应该去学术论坛交流,csdn大部分都是程序员,不过看到题主也是程序员,能够思考这些东西。发了这么多文章,估计在高校教学质量也很好,比我现在的大学老师有干货。先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我也挺好奇
我觉得不靠谱。
1、透明隔你都说了作用不明,说明有人切除过,但是没发现失忆。
2、我觉得光电转化多此一举,电信号容易产生且更为可靠,也没有精度要求,没有理由转化为光信号。
3、使用越多记忆越深,显然记忆的存放和读取方式与使用频率有关,请解释。
4、婴儿的条件反射先天存在,请解释。
5、蛋白质理论有着先天优势,因为整个大脑都是蛋白质,极大似然。不然人干嘛不长一个灯笼鱼一般的脑袋。在违反人伦的基础上探索完所有蛋白质之前,蛋白质理论是不能撼动的。在国外已经有了神经外接的工具了,毫无疑问,他们是通过电信号,光信号根本无法实现。
我只是个观者,想就我们人类的记忆存储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对,还请指正讨论
我觉得人类的神经元就像计算机的硬盘一样,当某件事物对我们的刺激比较大时,或者说引起较大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认为这件事对我们影响比较大,他就会将整件事记录在神经元,由于存储动用了大量的神经元,那么下次我们回忆起这件事时就比较容易记起来,而对我们影响比较小的,会动用少量的神经元来记录,所以回忆起来不是那么很顺利(也就是选择性记忆),就是那种一说就知道那种。而电脑它会将所有信息保存在硬盘,即使你删掉,它依然会有记录,只有当你将硬盘的那部分区域多次覆盖删除,你之前保存的信息才会被彻底删除,我觉得人脑也是一样的,神经元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个人认为,当人的身体不在发育,也是头的大小已经确定时,神经元的数量不会再增加),所以当你随着年龄的成长,见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以前的那些对你个人影响较小的事会逐渐忘记,因为神经元所存储的东西被新的东西覆盖掉了。小孩的记忆之所以好,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和硬盘一样,是空的,神经元还有很多未被使用,看到新鲜事物都会被存储起来,而老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减弱,神经元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所以记忆会越来越差。对于记忆的检索,由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类似于树状,我们在存储信息的时候会不会也像书本一样有目录之类的东西,方便我们回忆。先找到一个点(快速查找法),然后再找到这个点附近的神经元所存储的信息,然后经过大脑处理,将之前的事整个勾勒出来
我喜欢看《刀剑神域》,爱丽丝篇中将人类的灵魂称之为摇光(Fluctuating Light,Fluctlight),从创世纪讲到本地提权,沙盒逃逸。
人体的大脑脑细胞内有着无数的微管,其中有着无数的光子,只要读取其量子场,便能得到大脑中藏存著的全部资料。存在于生物脑内部的称为“天然摇光”,复制天然摇光制作出来的是“人工摇光”。
一、记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感觉记忆是我们在触摸一个物体的几毫秒内,由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留下的信息。这种效果可以通过视觉产生的标志性记忆来形成。感觉记忆一般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能储存多少信息是超出个人意识控制的。感觉记忆通常在毫秒内维持。
短期记忆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通常以秒为单位)保留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记录一个新的电话号码时,输入手机后半分钟内就可以回忆起来,但往往一分钟后就很难回忆起来。短期记忆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处于第二阶段。添加新信息后,之前的信息很快就会被遗忘。如果信息不及时重复,就会很快被遗忘,难以恢复。但它仍然有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做口头行动,减法,乘法,除法,如33 x 7,我们会把个位的3和7相乘,个位得1,进2位到十位,再将十位的3和7相乘,得到的21再加2,这一系列操作进行依赖于短期记忆,完成后不久就被遗忘了。
长时记忆的结构和功能与感觉记忆和短期记忆有很大的不同。长期记忆的持续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持续30分钟,也可能终生难忘。一般来说,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是指长时间记忆。
长期记忆在功能上比短期记忆长得多。从结构上讲,它也不同于短期记忆。现在人们相信,记忆是通过神经元(大脑中的主要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突触连接起来的。一般来说,短期记忆并不需要在大脑中合成新的蛋白质,而是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加强突触连接。长期记忆除了加强突触连接外,通常还需要增加突触数量,并伴随着基因转录和翻译,即合成新的蛋白质。这种长期记忆的储存就像基因和突触之间的对话。
二、遗忘的过程
一般的记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提取。我们说“忘”,其实是信息提取失败。
那么提取失败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从编码的角度来看
(1)压根就没有编码。例如,当你在阅读一本书时,你的思想根本就没有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提取失败是很容易理解的。
(2)选择性编码。例如,如果你读了一本书的100页,有时是编码的,有时是不编码的,所以当你提取的时候,有些可以提取,有些不能提取。
从提取的角度来看
传统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干扰;(2)消退
(1)干扰理论:认为人在编码和提取过程中的活动对提取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假设你读了100页的书,然后看了三部电影,然后做了一个记忆测试。此时,您所阅读的信息很可能会受到以后观看电影的信息的干扰,因此很难提取。就好像我们的大脑只有有限的可用记忆一样。可以理解为手机内存是有限的,如果你打开太多的应用,系统会在后台杀死一些应用。
(2)消退理论:人们认为在编码和提取的过程中,即使没有活动,记忆也会自然褪色。例如,如果你用一根棍子在沙滩上写一封情书,它会随着风而消失
三、记忆的两个假说
关于记忆有两个假说,痕迹说和图示说:
根据痕迹说,记忆就像用刀划一棵大树。如果划痕很浅或者只有一两次,痕迹会慢慢愈合,也就是遗忘。相反,如果你把它画得深一点,或者每天都加深一点,它就会成为一个永久的标记。
根据图示说,将记忆这本书的100页内容标记为“目录-子目录-子目录-…”以前知识之树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但只有找到正确的提取路径,才能回忆起来。你所经历的所有事件都像一本书一样储存在你的大脑细胞中。每个内容的提取路径类似于目录索引。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目录索引,将永远不会收回它。
事实上,这两种假设都是合理的,但都不完整。
你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有一天你会得到一个提醒,然后你突然记起来了。这个人处于一种“遗忘”状态,直到事件被回忆起来,如果没有任何提示出现,该事件将永远不会被想起。这条消息是访问目录的关键。线索可以是各种感知信息,一个句子(语义信息),一首歌(听觉信息),一张照片(视觉信息),或者一个场景(感官和感知信息)。
然而,有许多事情,即使重新上演,你也不会记得曾经做过。由于储存的痕迹太浅,无法唤醒,这种遗忘符合痕迹理论。
希望对你的文档补充有帮助!
这个只能学习一下了。
牛,围观下
太深奥了,围观一下
我围观学习。。。
浪费下大家时间,记忆的储存空间应该是一直存在的,但一开始里面并没有类容——这能不能看成更里面都是无序的无法被提取的内容?这样的话,记忆的形成貌似可以看成一个熵减的过程。
反正我也不懂这题目,就随便吹吹水
回头你得诺贝尔奖了,这500元奖金就显得少了点。
万物都是物质所生,所以记忆也是。
光也是物质,实验高速摄像机可以拍下光例子的运动轨迹。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那些被遗忘的记忆,是真的消失了,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是说,其实没有忘干净,只是一时半会难以提取了?有两种不同的假说,一种叫“忘干净假说”,另一种叫“没有忘干净假说”,我们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哪种假说更合理呢?其实,最经典的实验就是重学法实验。就是让你先学一些信息,先记一些知识。先确保最开始你都是记得的。然后,记录下你学习所花费的时间。等到一段时间后,再让你考试。此时就发现,你确实已经想不起来了,答不出那些题目了。然后,再让你学习那些知识。学到你都能答对那些题目为止。此时,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学习花费的时间更少。为什么会更少呢?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次学习后,虽然过了一段时间,看似都忘记了,但其实没有忘得一干二净。虽然题目都做不出来了,但还是有一些信息,留在了神经系统里。这就使得第二次学习会更快一点。所以,一些记忆看似遗忘了,但其实没有彻底遗忘。就算没有彻底遗忘,至少人们的记忆强度会随着时间逐渐衰减,越来越难成功提取当初记住的那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