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事后检验

在spss中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得到事后检验的表格中时候均值差,请问怎么求 benferroni corrected的 pairwise comparison的t value?
或者在r语言进行pairwise.t.test后只能输出p value,有什么方法能输出t value 吗?

在SPSS中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得到事后检验表格中的均值差,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求得Benferroni校正后的pairwise comparison的t值:

执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在SPSS中,打开"Analyze"菜单,选择"General Linear Model",然后选择"Repeated Measures",将变量添加到"Within-Subjects Factor"中,并选择适当的错误类型和校正方法,然后单击"OK"。
在"Repeated Measures: Options"对话框中勾选"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Estimates of Effect Size",然后单击"Continue"。
单击"Post Hoc"按钮,然后选择Benferroni校正方法。
单击"OK",然后在结果表格中找到校正后的均值差和标准误。
计算t值:将均值差除以标准误,然后将结果与自由度和显著性水平一起输入到t分布表中,以获取临界值。然后,将t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R语言中执行pairwise.t.test后,会输出p值而不是t值。如果您想获得t值,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将p值转换为t值:

t = q_t(1 - p/2, df)

其中,q_t是t分布的临界值函数,p是pairwise.t.test输出的p值,df是自由度。您可以使用qt函数来获取t分布的临界值。例如,以下代码将计算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的t值:

pvalue <- pairwise.t.test(x, g, p.adjust.method = "bonferroni")$p.value[1,2]
df <- n - 1
tvalue <- qt(1 - pvalue/2, df)

其中,x是数据向量,g是分组向量,n是每组的样本量。您可以根据需要修改代码以计算其他组之间的t值。

基于最新版ChatGPT4的回答,望采纳!!!有其他问题也可以询问我哦、”(最新版更智能,功能更加强大)

在SPSS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通常使用Bonferroni校正来控制家庭误差率。然而,SPSS的事后检验输出不包括t值。但你可以手动计算t值,方法如下:

  1. 计算均值差:在SPSS的事后检验输出中,你可以找到组间均值差。

  2. 计算标准误差:你需要计算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SE)。在SPSS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输出中找到“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表格,其中包含各项误差的信息。需要关注的是“Error”的值。然后,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标准误差:

    SE = sqrt(Error / n)

    其中n是观测值的数量。

  3. 计算t值:使用以下公式计算t值:

    t = Mean Difference / SE

在R语言中,pairwise.t.test函数默认不提供t值。但是,你可以使用pairwise.t.test函数的源代码来创建自定义函数,使其返回t值。这里是一个例子:

# 创建自定义函数,以输出t值
pairwise_t_value <- function (x, g, p.adjust.method = "bonferroni", pool.sd = TRUE, paired = FALSE, alternative = "two.sided") {
  if (missing(g)) 
    stop("No grouping factor specified")
  if (!is.numeric(x)) 
    x <- as.numeric(x)
  if (is.null(dim(x))) {
    if (!is.factor(g)) 
      g <- factor(g, levels = unique(g))
  }
  else {
    if (paired) 
      x <- as.vector(x)
    if (is.null(g)) 
      g <- factor(rep(1:ncol(x), rep(nrow(x), ncol(x))))
  }
  if (paired) {
    DIFF <- x[1L] - x[2L]
    data.name <- paste(deparse(substitute(x)), "and", 
                       deparse(substitute(y)))
  }
  else {
    data.name <- deparse(substitute(x))
  }
  compare.levels <- function(i, j) {
    if (paired) {
      stat <- t.test(x[, i], x[, j], paired = TRUE, alternative = alternative)$statistic
    }
    else {
      if (pool.sd) {
        stat <- t.test(x[g == glabs[i]], x[g == glabs[j]], 
                       alternative = alternative)$statistic
      }
      else {
        stat <- t.test(x[g == glabs[i]], x[g == glabs[j]], 
                       var.equal = FALSE, alternative = alternative)$statistic
      }
    }
    return(stat)
  }
  glabs <- levels(g)
  glev <- nlevels(g)
  if (glev < 2L) 
    stop("Less than two levels in grouping factor")
  result <- matrix(, glev - 1L, glev, dimnames = list(glabs[-glev], 
                                                     glabs))
  for (i in seq_len(glev)) {
    for (j in seq.int(i + 1L, glev)) {
      result[i, j] <- compare.levels(i, j
}
}
result <- as.data.frame(result)
result[lower.tri(result, diag = FALSE)] <- NA
result <- as.matrix(result)
dimnames(result) <- list(glabs[-glev], glabs)
attr(result, "method") <- "Pairwise t-values"
attr(result, "data.name") <- data.name
attr(result, "paired") <- paired
attr(result, "pool.sd") <- pool.sd
attr(result, "alternative") <- alternative
class(result) <- "pairwise.htest"
return(result)
}
Copy code
}
}
result <- as.data.frame(result)
result[lower.tri(result, diag = FALSE)] <- NA
result <- as.matrix(result)
dimnames(result) <- list(glabs[-glev], glabs)
attr(result, "method") <- "Pairwise t-values"
attr(result, "data.name") <- data.name
attr(result, "paired") <- paired
attr(result, "pool.sd") <- pool.sd
attr(result, "alternative") <- alternative
class(result) <- "pairwise.htest"
return(result)
}

示例数据
set.seed(123)
group1 <- rnorm(10, mean = 5, sd = 1)
group2 <- rnorm(10, mean = 6, sd = 1)
group3 <- rnorm(10, mean = 7, sd = 1)

data <- c(group1, group2, group3)
group <- factor(rep(c("A", "B", "C"), each = 10))

使用自定义函数进行成对t检验
t_values <- pairwise_t_value(data, group)
print(t_values)

这个自定义函数pairwise_t_value是基于R中pairwise.t.test函数的源代码创建的。在这个函数中,我们计算了两两组之间的t值,而不是p值。运行示例数据后,你将得到一个包含两两组之间t值的矩阵。

请注意,这个函数仅适用于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需要针对配对样本进行修改,可以在函数参数中设置paired = TRUE

以下答案由GPT-3.5大模型与博主波罗歌共同编写:
在SPSS中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求出Benferroni校正的配对比较的t值:

  1. 在分析结果中的"事后检验"部分,找到对应的比较并记下未校正的t值。
  2. 使用比较的样本量和误差方差计算配对比较的标准误差,公式为:SE = sqrt(2 x MSE / n),其中n为样本量,MSE为误差方差(也就是残差平方和/自由度)。
  3. 使用标准误差和自由度(df = n-1)计算校正后的t值,公式为:t' = t / SE(其中t为未校正的t值)。
  4. 使用校正后的t值和自由度计算p值(使用t分布的双尾概率),并与显著性水平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拒绝原假设。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pairwise.t.test函数进行事后检验,并输出p值。要输出t值,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 计算配对比较的t值
pairwise.t.test(x, g, p.adjust.method = "none")$estimate / pairwise.t.test(x, g, p.adjust.method = "none")$std.error

# x为数据向量,g为分组向量,p.adjust.method = "none"告诉函数不要进行多重比较校正

这段代码将输出每个配对比较的t值。注意,这些值未被校正,因此应谨慎使用。

如果需要对比较进行多重比较校正(如Benferroni校正),可以将p.adjust.method参数设置为对应的校正方法。例如:

# Benferroni校正
pairwise.t.test(x, g, p.adjust.method = "bonferroni")$estimate / pairwise.t.test(x, g, p.adjust.method = "bonferroni")$std.error

这样将输出校正后的t值。
如果我的回答解决了您的问题,请采纳!

基于最新版ChatGPT4的回答,望采纳!!!有其他问题也可以询问我哦💕(最新版更智能,功能更加强大):
在SPSS中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如果需要使用Bonferroni校正的成对比较,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在SPSS的菜单中,依次点击"分析" -> "一般线性模型" -> "重复测量",进入"重复测量"对话框[2]。
在"重复测量"对话框中,点击"后续测试"按钮,进入"重复测量:后续测试"对话框。
在"重复测量:后续测试"对话框中,选择"Bonferroni"作为校正方法,并选择您需要进行成对比较的测量次数。
单击"确定"按钮,SPSS将输出Bonferroni校正后的成对比较结果。
然而,SPSS的成对比较结果中通常只显示P值,而不显示T值。如果您希望获得T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t = |M1 - M2| / SE


其中M1和M2分别是两个测量次数的均值,SE是这两个测量次数的标准误差。

关于R语言中的pairwise.t.test函数,它仅返回P值,而不提供T值。要在R语言中获取成对T检验的T值,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通过combn函数生成所有成对组合。
对每个组合使用t.test函数进行成对T检验。
从t.test函数的结果中提取T值。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 示例数据
data <- matrix(rnorm(30), 10, 3)

# 生成所有成对组合
combinations <- combn(ncol(data), 2)

# 存储T值的向量
t_values <- numeric(ncol(combinations))

# 遍历所有组合,进行成对T检验并提取T值
for (i in seq_along(t_values)) {
  test_result <- t.test(data[, combinations[1, i]], data[, combinations[2, i]], paired = TRUE)
  t_values[i] <- test_result$statistic
}

# 输出T值
print(t_values)


这个示例首先生成了一个10行3列的随机数据矩阵,然后使用combn函数生成了所有成对组合。接下来,对每个组合进行成对T检验,提取T值并存储在t_values向量中。最后,输出所有T值。

该回答引用于gpt与OKX安生共同编写:
  • 该回答引用于gpt与OKX安生共同编写:

在R语言中,您可以使用pairwise.t.test()函数进行多重比较的T检验。默认情况下,它将输出修正后的p值和置信区间。如果您想要输出T值,您可以在函数中设置参数pool.sd = FALSE

例如,假设您有一个名为data的数据框,其中包含了一个重复测量因子factor和一个连续变量measurements。您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进行多重比较的T检验,并输出T值:

t.test.out <- pairwise.t.test(data$measurements, data$factor, pool.sd = FALSE)
print(t.test.out$estimate)

这将输出每组之间的均值差异(即t.test.out$estimate),而没有进行Benferroni校正。如果您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校正,请将p.adjust.method参数设置为"bonferroni"或其他方法。

注意,在使用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时,也应该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以控制类型I错误率。其中Bonferroni校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还有其他方法可供选择,如Holm-Bonferroni校正和Benjamini-Hochberg校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