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如何理解以下这句话

如何理解“20 世纪 80 年代和 20 世纪 90 年代的特征是用户概念的改变”这句话?

20世纪80年代末,尽管使用单处理器的计算机仍然盛行,但是新的机器体系结构出现了。使用并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依靠的是一套互相连接的中央处理器。
一种并行机器的组织结构是所有处理器共享同一个存储单元。另一种组织结构是每个中央处理器具有自己的本地存储,与其他处理器通过高速内部网进行通信。
并行体系结构提供了几种加快执行速度的方法。例如,把程序中的一步操作分成多个片段,在几个独立的处理器上同时执行这些程序片段。这种机器被称为SIMD(单指令多数据流,Single-Instruction, Multiple-Data-stream)计算机。第二种机器可以同时运行程序的不同部分。这种机器被称为MIMD(多指令多数据流,Multiple-Instruction, Multiple-Data-stream)计算机。
虽然把上百甚至上千个处理器组织在一台机器中有巨大的潜能,但是为这种机器进行程序设计的难度也很高。并行计算机的软件设计不同于一个计算机序列的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员必须重新思考利用并行性进行程序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连网
20世纪80年代,多用户大型机的概念被小型机器连接成的网络代替,这些小型机器通过连网共享打印机、软件和数据这些资源。1973年由Robert Metcalfe和David Boggs发明的以太网使用廉价的同轴电缆和一套能够让机器互相通信的协议。1979年,DEC、Intel和Xerox公司都参与到以太网标准的制定中。
工作站的设计是为了连网,但是,直到1985年生产出了更高级的Intel芯片才能够对个人计算机进行连网。到1989年,Novell Netware用文件服务器把PC连接在一起。文件服务器是一台具有大容量的存储器以及强劲输入/输出能力的PC。把数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放在服务器上,而不是在每个PC上放置一个副本,这样既达到了集中控制的目的,又给予了每台PC自主权。把工作站或PC连接成网络,就形成了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我们知道,Internet是从ARPANET演化来的,ARPANET是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资助的网络,由11个节点构成,集中分布在Los Angeles和Boston地区。与ARPANET和LAN一样,Internet使用包交换的方法共享信息。但是,Internet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网络组成,这些网络之间采用通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通信。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不能放弃
“我们去了雅达利公司说,‘嘿,我们开发了一些有趣的东西,甚至在构建时用了一些你们的部分,你来资助我们怎么样?或者我们将它给你。我们只是想做这件事。付给我们工资,我们会为你工作。’他们说,‘不行。’然后我们去了惠普,他们说,‘嘿,我们不需要你们,你们大学还没毕业呢。’”
来源:mlgnn.com/?tag = steve - jobs (2009年9月14日)

在《现代计算史》(A History of Modern Computing)一书中,Paul E. Ceruzzi对以太网和Internet的关系做了下列注解:
“如果20世纪90年代的Internet是信息高速公路,那么以太网就是支持它的慢车道,两者同等重要。Internet是由ARPA研究演化来的全球网络,在Xerox公司发明本地以太网前,Internet已经存在了。但是,在Internet盛行之前,以太网改变了办公室计算和个人计算的本性。”